曲类中药在我国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薯蓣丸方中记载的“曲”,与我国久远的酿酒历史有渊源关系。早在《尚书•说命》记载“若作酒醴,尔维曲蘖”,其中“曲”是指含酵母的酒曲,“蘖”是发芽的谷物,就是将糖化和发酵法合在一起。《本草纲目》谷部即载有神曲,《本草经疏》中曰:“古人用曲,即造酒之曲,其气味甘温,性专消导,行脾胃滞气,散脏腑风冷。”说明中药临床应用制曲是在酿酒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,后经历代医家辨证论治,以证立方,根据不同的临床效用配伍使用,衍生出众多品种,包括六神曲、半夏曲、建曲等。
六神曲(古人制六神曲时,时间必须选在农历六月初六且又是六种药材),其来源为苦杏仁、赤小豆、鲜青蒿、鲜苍耳草、鲜辣蓼等药加入面粉或麦麸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。
【六神曲】
性味归经:味甘、辛,性温;入脾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:健脾和胃,消食调中。用于脾胃虚弱,饮食停滞,胸痞腹胀,呕吐泻痢,小儿食积。
建神曲最早生产于福建的泉州,被称为“中药里的妈咪爱”。《药性考》名泉州建曲,清代赵学敏载入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名建神曲。建曲又名范志曲、百草曲,是六神曲的加味方,在神曲的处方基础上加入麦芽、山楂、陈皮、广藿香等药物,其中六神曲起酵母样作用。现在临床上用建神曲代六神曲配方的现象较为普遍。建神曲性味辛、甘、温,功效与神曲相似而消食化积的作用增强,消食之中并有解表作用,适用于感冒风寒,食滞胸闷等证,常用于食滞不化兼感风寒者。
【建曲】
性味归经:甘辛,温。入脾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:解表和中,用于寒热头痛,食滞阻中,呕吐胀满。